王晓银

我的首页

我的作品

展览展讯

我的相册

艺术资讯

推荐艺术家

媒体介绍

联系方式

评论文章

组织机构

评论文章
苍莽深处的人性光辉――赏读王晓银的画

     站在王晓银的画作面前,有两种感觉总是挥之不去,一是苍凉,他笔下的大漠风情莽莽苍苍漫无极限,仿佛给观者胸中注入了一缕夹杂着细沙的风,令人心内喧闹尽去陡生苍凉;二是温暖,那些看似生机贫乏的画面深处总是倔强地存在着一种生机,那些悠慢的骆驼、憨直的牧人就是生机的源头,他们笼罩在一层淡淡的光辉之下,显得温暖而生机勃勃,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一缕微小的温暖会油然而生并迅速延展壮大。       苍凉与温暖,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感觉构成了王晓银画作独特的艺术风格。长期以来,王晓银倾心于河西人土风情之中,并坚持以裕固族的生活现状作为创作源泉,用一支画笔让这个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逐渐为人所知。我想,裕固族能吸引画家的目光并非偶然,这个仅有1.2万人口,偏处一隅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传承数百年的民族具有坚强如铁的意志与勇往直前的乐观精神,也正是其长期以来积淀的独特文化吸引了画家。      品赏王晓银画作,会发现那些方寸之间的宣纸上呈现出的是一...

青年画家王晓银和他的河西风情画

 情注一方热土——青年画家王晓银和他的河西风情画   王晓银,1965年出生于甘肃山丹县,1986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甘肃美术家协会理事,金昌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王晓银的学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上初中时,他遇到了西北师大毕业分到山丹中学任教的巨潮先生,成为学校美术兴趣小组的第一批成员。上大学前,憋足了劲的王晓银足足画了两箱子素描和速写。虽然那时对生活的理解还不到火候,但却为日后创作裕固风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82年,16岁的王晓银考入西北师大美术系国画专业,受业于张阶平、杨国光、李葆竹、魏自强先生。在潜心学习绘画理论和技艺的同时,王晓银始终在考虑自己的艺术定位。当特定场景一旦与自己的生活积累相碰撞,心中不由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他怎能不利用手中的笔墨,尽情挥洒这块热土独有的风情,描绘父老乡亲的超拔与坚韧?   情注一方热土是王晓银国画创作的根基所在。无论是河西农村父老乡亲的日常生活,还是别具特色的裕固风情、藏族风情,在他的笔下一一铺展。戈壁、大漠、雪山、草原,夕阳、晨晖、村庄、古老的烽火台,...

北京画院艺术家莫晓松先生序

   王晓银的作品给人这样一种印象,仿佛一位智者静坐一旁,以平和的态度静观西部草原的喧闹,描述的是一种寄情自然的裕固族少女、老人的生命状态,是一种对民族风情悟彻后的新体验。其画风别具一格,引人注目。他用传统的工笔、写意方式,传达出他对西部草原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时光的回忆。淡泊的处世态度,平淡无奇的表现手段,反而使他的作品如“春草沾露”般的清新润泽;对西部传统文化的偏爱和对丝绸古道的信仰,使他的作品散发出浓浓的理想色彩和诱人的牧歌情调。艺术永无止境,晓银一次又一次地得以飞跃,是因为他数十载辛勤耕耘探索的结果。丰厚学养的他熟悉多种绘画语言,在大学期间雅致的水彩画写生就得到老师、同学的赞誉。毕业后视野转向中国人物画的研究和创作,并不断地从前辈和同代人中汲取精华,融会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可贵的是他的作品触及到当代人特有的抒情方式与表达方式,他的画让人感受到在简单中呈现出丰富的内涵,最终形成晓银人物画创作的个人面貌和艺术风格。

猛士如云唱大风--观晓银新作感怀

河西走廊自古以来总是与悲壮、苍凉、雄浑、肃穆等字眼连在一起,与大漠、西风、戈壁、残阳的景象密不可分。因为这一切印象的获得大多来自于古诗词的渲染和诸多文学作品的功能,而并非许多人的亲力亲为所感受。毕竟,西部太遥远,凉州古道并非谁都能亲自走上一趟的。而当你有幸读过西北名家王晓银先生的画作之后,这种印象或许会更强烈,也或许会有所增删,那便因了读书人的心情和修为了。 早年时读“小桥流水人家”,对江南的滋润自有一种向往。那是一份安逸、是一种陶醉、是一种境界。而再读“古道西风瘦马”时,这境界似乎又高出了一层,两相对比,后者则更多了些内涵,多了些生活的深刻甚或深邃。蜜糖再甜,似乎人们都能忍受,而黄连的苦则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得了的。生活的深重压不垮真正的战士,而古道的坎坷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下来的。因而,“小桥流水”的意境用现时的话说更多了些小资情调,而“古道西风”中才见战士英雄本色! 读晓银的画,在成群的骆驼和坚毅的西北人身上便多了这些意念性的东西。他的画如何,国内诸多大家都已作了充分肯定,我这里毋须再狗尾续貂,妄加评论,观者自可在这批大作...

1 2 3 4 下一页

Processed in 0.566(s)   27 queries